【红领巾寻访】争做新时代好队员——寻梦南社|杨天骥故居研学活动
日期:2023-12-08 14:50:51  浏览量:387

争做新时代好队员——寻梦南社|杨天骥故居研学活动

为了让少先队员们更好地了解我校百年的历史变迁,加强对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教育,传承南社精神,12月7日下午,同里实验小学关工委、大队部开展了“寻梦南社——杨天骥故居研学活动”。同里实验小学副校长、关工委主任闵荣生、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马玲玲、中队辅导员邱悦带领少先队员们参观杨天骥故居。

 

 

一、走进杨家

江南古镇同里,有一座桥,名普安桥。小桥上有两副桥联,东向为“古塔摇红迎旭彩,罗星晕碧锁溪光”,说的是该处原有一座古塔,镇上人叫它为红塔,遥望的是罗星洲,一脉碧水直通东溪。溪边上的小街就是红塔埭。西向的桥联“一泓月色含规影,两岸书声接榜歌”,说的是早先桥旁有学舍、书院,人们将普安桥称为读书桥。

 

在读书桥红塔埭上,有一户读书人家,姓杨,一家老少惟读书为要务,将子女的教育放到家庭最重要的位置上。杨敦颐(杨天骥之父、费孝通外公)是一个以教育为本的老人,思想开通,见地卓远,子女与后辈的成才之路是由他开创的。哪怕破产典卖家产,也要将子女的教育经费留足。苍天不负苦心人,这一家涌现了一代又一代有所建树的人才,有政治家、经济学家、作家、实业家……从同里走向全国,从中国走向世界。这就是同里杨家。

 

闵荣生副校长给少先队员们详细地介绍了整个杨家的背景,让队员们感受杨家的书香氛围,明白读书获取知识,改变命运的重要性,同时也让队员们更全面地了解杨天骥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二、知杨天骥

 

杨天骥(1882-1958),费孝通的大舅舅,本名锡骥,自改天骥,字千里,苏州吴江同里人。陆续担任《民呼》《民吁》《民立》及《新闻报》等主笔,宣传革命思想,曾加入同盟会和南社。民国后,先后任职于北洋政府、国民政府,一度任国务院秘书。后任吴江、无锡两县县长。1947年倡议并资助同里镇创设“仁美中学”,当时办学、治学皆呈现兴旺发达的局面。1949年后,受聘为上海文史馆特邀顾问、徐汇区政协委员。1958年病故。

闵校长绘声绘色地为少先队员们介绍杨天骥的生平经历。孩子们的眼睛里散发着求知的光芒,听得津津有味。闵校长耐心地解答少先队员的疑问,补充介绍杨天骥除了是教育家,也是出色的书法家、篆刻家。他书法俊秀,篆刻深得名师传授出神入化,所书对联、立轴美仑美奂,有许多精品。吴江市博物馆收藏了多件这位家乡才子的作品。少先队员们听完后对杨天骥又多了一分敬意。

 

 

 

 

三、参观故居

如今红塔埭上保留着杨家的故宅,石库门旁钉着“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,杨天骥故居,2005年1月立”的牌子。

 

 

    这是一座建于清代末期的建筑,坐北朝南,前后共五进,总面积近700平方米。沿街第一进三间,第二进四间,第三进五间都是平屋,第四进是楼屋四间,两侧为厢楼,厅前有轩廊,檐下有挂落,底层中间落地长窗,左右两间为半窗,窗格原为蛎壳花格。第四进后为院子,院内有附房为平屋,原来的花园、亭子已不存。整个宅子就象一艘准备出航的船,后面拖着一只小艇。

这座船形住宅,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,现在已经很老了,墙上的皮多有剥落,临街石库门也被改砌变小,前三进的屋子已破落不堪,但沿街墙脚下两块“杨河山界”的界碑依然清晰可见。少先队员们置身于这座老宅,安静观察,认真思考,仿佛透过老宅能看到昔日杨天骥在这学习、生活的场景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四、红领巾讲解员介绍

红领巾讲解员张开同学,以同小学子的视角,声情并茂地为少先队员们介绍着杨天骥的故事,队员们深受触动。

 

 

五、晒研学单